支教的青春别样美记枣庄学院援疆实习支
2022/12/2 来源:不详“4月9日,我班里的小朋友麦麦提·萨吾提跑过来抱着我说,‘老师,他打我……’我没有看向他指着的方向,而是看着他的眼睛,再次和他确认他刚才的话,直到他一字一顿地再次重复。我激动地拥抱他,竟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那或许是激动,又或许是因为自己每天喊坏的嗓子换来的成就感……因为,在刚刚接手班级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在喊完老师之后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枣庄学院年春季援疆实习支教团成员刘晨在支教日记里这样写道。
刘晨支教的学校是疏勒县第三幼儿园,学校开展双语课堂,但国语师资匮乏。刚去的时候,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就是靠肢体语言和当地老师的帮助。之后,刘晨特别注意鼓励小朋友们用国语表达。这几天,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可以用更丰富的国语词汇进行交流了,他感觉特别的有成就感。
志同道合,携手做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
3月,刘晨同枣庄学院援疆实习支教团名师生一同来到新疆喀什疏勒县开展援疆实习支教工作。在枣庄学院,刘晨是自己班级的班长;在支教团里,成为自己连队的连长。
“虽然远离家乡,但我们从不孤单,因为我们就像换了个地方在一起一样。”今年枣庄学院春季援疆实习支教团志愿者招募通知下达后,近千名师生踊跃报名。经层次遴选,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级专科1班86%的学生如愿以偿。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这次来疆支教学生,占到班级人数的60%。
“学校历届援疆实习支教团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支教生活那么美,我们愿意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约一起去做这样美好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在党的岁生日来临之际,我们选择用实际行动献礼党的生日,助力祖国边疆建设!”刘晨兴奋地说。
自年起,枣庄学院先后选派名学生和16名指导教师,远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实习支教,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奉献精神,践行枣庄学院“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的校训,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了力量。
因为曾经被温暖,所以期待再重逢
“年的实习支教开启了我人生极不平凡的一段历程。半年的支教生活,充实又多彩,在疏勒我遇到了很多热情的民族老师和可爱的小朋友,离开的那天,学生们抱着我泪眼盈盈地问,‘索老师,你能不能不走?’‘索老师,你还来不来?’当时的我就确定一定要回来,但是不敢确定归期。今天,我终于可以说,疏勒,我又来了!”索雯程告诉记者。
索雯程年考取枣庄学院语文教育专科专业,在校期间曾参加学校年援疆实习支教,当时支教的学校是疏勒县东营第二小学。年她成功考取枣庄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在今年的援疆实习支教工作中,索雯程又一次报名参加。
“我记得那群小朋友们在与我分别时期待重逢的眼神,虽然他们很可能已经忘记了我,也可能因为重新分班不在同一个班级里了,但我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再次来到这片土地。支教是我最想再次体验的经历,疏勒也是我日里夜里都想回来看看的地方。”索雯程激动地说。
时隔两年,索雯程发现这个边陲小镇还是那样亲切那样温暖,孩子们明显长大了不少,也习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两次的支教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当地孩子学习态度的转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文化建设也都焕发了新的生机,学校的教风学风也愈发浓厚。”索雯程说,“青春,因为这段支教历程而美好。我们,因为曾经相遇,所以从分开的那一刻起便已开始期待重逢。毕业后,我会参加西部计划,再次回到这个地方,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踏过的山河,遇到过的他们。”
换下戎装,踏上三尺讲台
此次枣庄学院支教团学生中还有两名退伍军人,他们是光电工程学院级电信专升本3班的韩志康和纪仁杰。韩志康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纪仁杰曾服役于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七支队仪仗中队。两位同学服役期满后,于年9月成功考取枣庄学院,很幸运地分到了同一个班级。如今他们相约来到疏勒,并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宿舍。由于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他们分别被任命为支教团主席和副主席。
“我们都曾在部队服役,守卫祖国一方安宁。我们深知,祖国的安定与祥和离不开边防战士的戍守,而祖国南疆要发展得又快又好,同样离不开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纪仁杰很庆幸在退伍后可以重返校园继续求学,更高兴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可以化身为人民教师,为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现在疫情仍处于常态化防控时期,能够继续开展援疆支教工作,在韩志康看来,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来新疆之前,校党委书记曹胜强殷切期望我们要跑好援疆支教工作接力棒,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贯穿到援疆支教工作中,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援疆支教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助推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空前凝聚在一起。”韩志康信心满满地表示,在接下来的援疆支教工作中,一定要要结合专业背景,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教书,又育人,增进民族认同感,提升学生们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助力祖国的文化润疆工程。”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桂利通讯员焦成冉张昌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