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假如未来在新疆喀什设立直辖市可否考虑
2022/11/20 来源:不详近段时间,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写了很多关于新疆行政区划调整的文件,凡是在涉及到新设市或新设省时,我的建议一直是希望北疆有一座城应取名“天山市”,南疆有一个市当命名为“昆仑市”。但是我国年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地名的命名不以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历史文化遗产遗址、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划专名”。换句话说,就是我国城市名不允许命名为天山市、昆仑市、准噶尔市、塔里木市。但是在我国新疆的南疆喀什地区,“昆仑”这个词不仅仅是自然地理实体的“昆仑山”,而代表了数千年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因此,南疆昆仑山下的城市不仅可以取名为“昆仑市”,甚至可以假想一下,假如未来喀什市成为了中央直辖市,完全可以考虑把最具昆仑文化的喀什市改名“昆仑市”。请听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的详细分析:
一、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发祥地的最初诠释
我们翻开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国历史上有一座山是永远绕不开的,那就是昆仑山。各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提得最多的就是它,很多历史人物都跟这座山有瓜葛,要么在此学艺,要么在此修炼,要么在此游历。因此,说昆仑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一点都不为过。现在有些专家研究说中华文化中的“昆仑文化”不是指现在的昆仑山,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觉得这种论点不值一驳。就拿城镇规划君大学专业课上的《堪舆学》就能证明现在新疆的昆仑山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昆仑文化发源地。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大学所学专业为城乡规划,我还记得大学时学过堪舆学。堪舆学是一门科学,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现在很多人曲解了堪舆学,原因是现在很多人在堪舆学里掺杂了太过伪科学的东西,导致现在的堪舆学被人诟病)。堪舆学中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明堂的说法。而靠山则分为祖山、少祖山、父母山(太祖山),其布局就是越往后越偏西北。在中华大战略格局中,太祖山就是昆仑山。而从我国地图上来看,只有新疆的昆仑山符合太祖山的条件,因为昆仑山是我国秦岭、祁连山、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天山、阿尔金山等众多中华山脉的溯源地。因此,昆仑山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美誉,地位显赫。从地理上看,昆仑山西起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约公里,平均海拔~米,宽~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可分为西、中、东三段,地势西高东低,横跨新疆、青海、西藏、四川四省,最高峰是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境内的公格尔峰(海拔约米,距离喀什市公里左右)。喀什地区辖十二县市,三面环山,北有天山南脉,西有帕米尔高原,南部是喀喇昆仑山,东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喀什市北面是天山山脉,南面、西面为昆仑山脉所围绕。可以说喀什地区是中国境内西昆仑山的起点。
传说中的昆仑山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中国两千年学术史上的一个悬案。有两河说、中亚说、西北说、天山说、祁连说以及泰山说。尽管我们至今还无法统一关于昆仑山的确切地望,但有一点可以认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昆仑山总是与“西方”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认为,昆仑山是天下最高的一座山,位于大地的中间,在中国的西部,神话中的昆仑是黄河的源头。可以设想,即使原始时代的二个部落联盟,其活动范围也是狭小的,他们以“自我中心”的眼光看世界,往往认为,自己境内最高的山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立于天地之中,并被赋予神话的意义。
因此,从民族学和神话学的观点来看,虽说昆仑山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世界大山”,但它最初也很可能仅仅是一座极普通的山(甚至我们可以直接把它理解成一处设在高山上的社坛,如泰山一般)。而且随着昆仑神话的载体——远古中原人的不断分裂、迁徙,昆仑神话也就在迁徙过程中造就了更多的昆仑山、昆仑神话。这样一来,可以说,对昆仑山地望的地理学争论在神话传播理论面前就应该灭亡了。
然而,事情并不那样简单,在一抹世纪曙光都能卖钱的今天,昆仑山作为一个品牌,却极具诱惑力。有了名称上的昆仑山,也就有了实际的昆仑山。或许,这就是对昆仑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这方面的著作有吕微的《“昆仑”语义释源》、萧兵的《“昆仑”祁连说补证》、顾颉刚的《(山海经)中的昆仑区》、凌纯声的《昆仑丘与西王母》。试图证明传说中的昆仑山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这是昆仑文化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也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今天要说的我国新疆的昆仑山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昆仑山的理由。
另外还有一个证明我国新疆的昆仑山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昆仑山的证据,那就是新疆的昆仑山盛产和田玉。传说中的昆仑山以产玉闻名,是有名的玉山。古人以为服玉可以长生不老。这种认识在战国时期已十分流行。屈原在他的《九章·涉江》中写道:“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诗人在幻想世界中登上昆仑山服食玉英(玉的精华),以至长生不死,与天地、日月长存于世。其《离骚》写主人公即将远行,准备了琼枝玉屑作为食粮,以供路上之用:“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吾将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粮。”主人公之所以用玉为粮,是因为它能让人长生不死。古人何以认为玉能让人长生不老呢?这与古人对万物生成关系的认识有关。
《山海经·西次山经》记载昆仑之阳的山:“其中有白玉,是生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天地鬼神,是食是飨。”黄帝及天地间的神灵,都是靠服食玉膏而得以长生不死。这里反映的仍是玉生水、水生万物的认识。这些历史书籍都证明了中华文化中的昆仑山是盛产白玉的。而如今我国新疆昆仑山盛产的和田玉已经是妇孺皆知了。
因此,从各种历史文献都能证明我国新疆昆仑山与昆仑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早期文化典籍中,记录有昆仑山、昆仑文化的主要体现在关于周穆王的记载和《山海经》的记录中。昆仑山、昆仑文化见于较早时期的史书记载的有《尚书·禹贡》《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因此,昆仑山、昆仑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中显然具有重中之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支撑
由于“昆仑”概念的历史性、多元性、模糊性,昆仑文化的概念也一直存在争论。现代以来茅盾、吴晗、顾颉刚、丁山、黄文弼等学者都对昆仑文化多有研究。当代学者赵宗福先生曾经从“昆仑神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神话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祖居地”“西王母是昆仑神话中的女主神”等十个方面论证归纳了昆仑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肯定了昆仑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价值。
可以说,昆仑文化是由昆仑神话、河源信仰、玉石文化等多个文化基因链条聚合共生、融合而成的复合型文化形态,昆仑文化的形成过程、传播过程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的重要见证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昆仑神话构成了昆仑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内容,蕴含着早期中华民族先民们的原始意识、思想、哲学与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大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昆仑神话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神奇瑰丽的故事流传到东方以后,又跟苍莽窈冥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以昆仑神话为起点,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体系,并一直绵延在后世的文化传承中。
当代昆仑文化研究多从地域划分的角度,将昆仑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而从历代对昆仑神话、河出昆仑等问题的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源头,将这个源头过于执着地确定为某一地点很可能会削弱昆仑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昆仑文化在历史上和其他文化形态一起共同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三、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喀什是昆仑文化与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形态重要汇集点和交流枢纽
(一)“穆王西征”中的昆仑与喀什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年)出土的《竹书纪年》中有六卷本的《穆天子传》,记录了周穆王巡游之事,西晋时郭璞就开始注释《穆天子传》,后世多有人对此进行研究,民国时期对其研究逐渐深入。《穆天子传》中有两个方面涉及昆仑与喀什。“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皇帝之宫”“癸亥,天子具蠲齐牲全,以禋昆仑之丘”“甲子,天子北征,舍于珠泽……珠泽之人乃献白玉石”“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天下之高山也。’”“庚辰,济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之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献食马九百,牛羊七千,穄米百车。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赐曹奴之人戏黄金之鹿,白银之麕,贝带四十,朱四百裹。戏乃膜拜而受。”
以上文字记录了周穆王到达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后与当地部落首领之间的交往。学者基本认同舂山大致就是现在的帕米尔高原附近。顾实认为“洋水”就是新疆疏勒府,即今日喀什市或疏勒县周边的喀什噶尔河,上游是乌兰乌苏河、玛尔堪苏河。
岑仲勉认为,“洋水”应为叶尔羌河西源的泽普勒善河,顾实的说法违背现实。对于“曹奴”,顾实解释为就是疏勒,并以“洋水”是喀什噶尔河为佐证。不论顾实、岑仲勉先生的分歧如何,或者其他学者对周穆王到达昆仑山持何种怀疑态度,各种古籍校注中对周穆王西巡到昆仑山一带都没有拿出完全否定的证据。不论洋水是喀什噶尔河,还是泽普勒善河,河水流域的涵盖之地都与喀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学界都肯定,穆王西征进一步加强了疆域内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不同区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很可能在现存能发现的文字记载前就已经存在了。
(二)“河出昆仑”与喀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也一直在寻找黄河之源。如今的我们都知道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的沱沱河。但是古人由于受地域和认知的限制,一直是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自汉武帝起,就开始将神话中的昆仑确定为文化意义的昆仑和地理学意义上的昆仑,认定黄河起源于新疆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一带,体现了文化意义上的昆仑与中原中央王朝之间的密切关系。其后,历代统治者反复论证黄河的源头就是昆仑山,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清代,林则徐到达新疆时也依然认为黄河的源头在新疆。徐松在《西域水道记》卷一开篇第一句就说:“罗布淖尔者,黄河初源所停滀也。”徐松认为罗布淖尔的水源地之一就在所谓的“昆仑之虚”。
将黄河的源头定于新疆南部的昆仑山,虽然与现在科学勘测认定的黄河的源头相差了很多,但可以说这是古人在寻找民族源头的努力中形成的共识:自古以来新疆就是祖国版图的一部分。著名学者叶舒宪先生认为:“河源问题关系到华夏国家版图方面的意义,具有文化认同上的重要功能”,并断言“河出昆仑”是上古华夏所信奉的神话教义,具有国家认同的标的意义。
“河出昆仑”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意义上的所谓“错误的”地理学论断,而且是构成昆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关于国家版图认同的文化论断,它在昆仑文化的丰富内涵中以神话想象的方式和确定地理坐标的形式成为中华文化认同和国家版图认同观念的重要源头。
四、假如有一天在新疆喀什设立直辖市,最适合的名字就是昆仑直辖市
昆仑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内涵和深广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应该在新时代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民族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喀什作为中国国家版图中的“西极”,以独特的文化意象活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并以国家版图认同的地域属性确定了其形象蕴藉中的政治文化意义。喀什作为“丝绸之路”和“玉石之路”的节点城市,不仅起到了连接世界古代文明的作用,同时给自身也打上了多元文化的烙印。作为昆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喀什形象是昆仑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域载体。昆仑文化绝不是某一座山、某一条河、某一个大泽的文化代称。相反,它是多个文化基因链条聚合共生、融合而成的复合型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史中一支重要的源头。喀什作为这个源头的组成部分,昆仑文化赋予了喀什形象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因此,喀什就是展示中华文化中的“昆仑文化”最好的载体。假如有一天,国家计划在新疆喀什地区设立中央直辖市,那么这个直辖市最合适的名字就是“昆仑”直辖市。但有人又会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以喀什目前的条件根本达不到设立中央直辖市的条件。的确如此,目前的喀什的确无法成为中央直辖市,但是未来是有潜力成为中央直辖市的。因为喀什位置重要,与中亚和巴基斯坦都直接联系,喀什是中国内陆第一个经济特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冲,被列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未来的发展比起80年代深圳面港还有力。当中巴国际铁路和中吉乌铁路修通之日,就是喀什市成为我国向西开发开放的桥头堡,其未来经济发展和战略地位甚至比东部沿海的深圳还要重要,未来成为昆仑直辖市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