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打造好以百万人口大喀什为中心的新

2023/2/8 来源:不详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区域城镇网络的发展极,区域中心城市的吸纳、辐射、中介、信息及配置等杠杆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新疆来说,喀什城市圈作为唯一以县级市为核心进入国家规划层面的城市圈,也是新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南疆城市群核心区,充分凸显了其在区域的特殊重要地位,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喀什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积极构建喀什城市圈,带动区域协调、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喀什城市圈基本情况

(一)区域经济联系。喀什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帕米尔高原东北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是面向南亚、中亚、西亚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商贸物流和文化中心。喀什市户籍城镇人口30多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47.8%。喀什市在新疆城市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经济影响范围包括喀什市、阿图什市、疏勒县、疏附县、伽师县、阿克陶县、岳普湖县、英吉沙县、麦盖提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乌恰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等周边县市。新疆“十四五”规划明确以喀什为中心的南疆城市群。说明喀什已经成为新疆的副中心城市,也为以喀什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培育发展提供了依据指引。

(二)区域交通联系。区域内、国道、阿喀、喀伊高速公路、南疆铁路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贯通相联,县乡公路纵横交错,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等周边县市融入喀什半小时经济圈成为现实。区域内各城市最远距离不超过公里,相互之间的联系正变得更加顺畅便捷。

(三)区域空间分布。喀什中心城市圈区域空间上相互交融,行政区相互交错。中心城市喀什北邻克州的阿图什市,西邻克州的乌恰县,南邻克州的阿克陶县。阿图什城区向西向南拓展,乌恰向东拓展,阿克陶向北拓展,均能与喀什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另外,喀什市与疏勒、疏附地域相连、城市相依、生活相通,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两县已经成为喀什市空间拓展的重要依托区。整体来看,区域内喀什的中心城市地位特征非常明显。

二、喀什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发挥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中心城市自身经济实力提升速度缓慢。~年,喀什市生产总值由.12亿元增加到.85亿元,总量增长缓慢。近5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8%,年生产总值比上年仅增长4%。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62.4:33.2:4.4变化为年的68.9:26.2:4.9,二产增加值明显下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由年的16.05亿元下降到年的10.2亿元。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下滑直接影响其辐射带动能力。

(二)中心城市区位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喀什虽然地处中亚、南亚中心,但距离实际的市场中心和经济中心非常远,喀什到北京或广东有6,公里路程,到中亚南亚1,多公里,而且交通运输体系相对不发达。喀什周边虽有五个一类通关口岸,但向西开放的通道处于通而不畅的境地,部分口岸依然是季节性通关,过货量较小,货值不高,增长的潜力空间不够,航空口岸基本属于停滞状态。中、巴、塔、吉四国签署联运协议,但联运实施效果不明显。另外,喀什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城镇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低,天然气普及率低,供排水管网严重老化,人均公共卫生资源偏低。

(三)中心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喀什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土地沙化危害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喀什噶尔河流域历史上是南疆境内最古老、面积最大的灌溉绿洲之一,由于降水少、气候干燥、风沙频繁,下游河道逐渐断流,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我国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喀什地区是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的重点区域之一,荒漠化治理任务繁重。

(四)缺乏跨区域的协调合作机制。喀什中心城市圈建设虽然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但区域各方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各城市之间目前尚未就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性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并达成共识,未能在寻求有关各方利益结合点及合作切入点上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内各城市由于受不同行政区划管辖,竞争远远大于合作。例如在如何共同争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如何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树立区域形象等区域性重大问题专注度不够,共荣共赢、统筹规划的整体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区域内各城市在产品供给、生产要素、服务市场等多个层面都还不够统一,不规范竞争、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交通、通信、资金、技术以及人员的流动还不够通畅。

(五)同质化发展现象极为突出。喀什中心城市圈还处在起步发展时期,发展阶段相对滞后,各城市还是以加速集聚为主要目标。而且区域内各城市资源禀赋相对一致。因此,区域内各城市间存在强烈的同构竞争,不但在政策制定上存在着严重的趋同现象,导致各自产业结构自成体系,相互之间在资源、项目、投资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等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区域内各城市间协作松懈、区域整体性运作性差、资源配置效率低、市场建设无序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着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协同发展。

三、促进喀什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中心城市的培育发展

充分尊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倾斜,加快喀什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提升中心城市喀什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金融支撑、文化引领和科技创新的中心。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的高效联系与衔接,尤其是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满足中心城市发展对各种生产要素快速流动的要求,促进区域经济活动更加流畅,重点加强喀什与周边城市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覆盖度,发挥交通轴线的辐射带动效应,坚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促进空间共构、功能共生。

二是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水平。依托喀什经济开发区、保税区以及各级工业园区,利用对口援疆、中央配套等资金,自上而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服装、纺织、第三方物流、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服装服饰产业基地、优质农林产品示范基地;以喀什经开区双创中心为科技创新孵化服务平台,联合喀什大学—华为创新中心、喀什古城众创空间、北斗双创基地等机构,集聚政策资源、科技资源、管理资源、人才资源,逐步完善喀什城市圈创新创业的链条和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提升价值链,拓宽农民增收链,加快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化发展;建设“生产+生活”一体化融合发展新型社区,科学合理布局农村工厂,推动农村地区就地、就近城镇化,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是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生态保障。以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为重点,依托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建立由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克孜河、盖孜河、库山河、依格孜牙河、乌瑞克河等干流为主的生态带;划定生态功能分区,控制城镇开发力度,加快流域生态监测与生态修复,加大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周边生态防护林建设,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屏障,防止土壤荒漠化与盐渍化;科学调配上下游水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避免引起用水纠纷,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利用,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完善排污收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补偿制度,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垃圾处理系统,选择一批重点城镇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设绿色城市。鼓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先进的城市积极申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城市。

(二)积极构建完善城市圈发展格局

紧紧把握喀什中心城市圈列入国家“十三五”二规划的重大机遇,通过改革创新区域内各城市间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区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促进劳动力、资本、信息和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加快构建喀什中心城市圈,引领带动南疆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打破行政区划界线。以喀什市为核心,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发挥区位地缘优势,“集群口岸”平台和通道优势,努力提升喀什中心城市圈的经济地位,建立起与喀什中心城市圈重要战略地位相适应的空间开发格局和经济发展体系。把喀什中心城市圈打造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和区域发展的政策“高地”,新疆沿边开放经济带上环境优化的投资“洼地”,南疆三地州以口岸为前沿、以通道为纽带,中亚、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沿,正在崛起的开发开放的先行区。最终将喀什中心城市圈打造成为新疆“十三五”时期区域新的增长极和面向中亚合作的城镇组群。

二是强化区域内各城市间分工协作。打造喀什中心城市圈,既要积极拓展中心城市的功能,又要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优势。在产业整合、市场布局、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各市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充分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和运作的一致性,提高城镇组群的整体竞争力。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产业、交通设施、信息、制度以及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发展。对教育、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旅游等资源,重构无障碍共享机制,扩大城市间资源的开放程度,实现资源的互利共享,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区内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各方的比较利益,对区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生产要素互补,合理配置资源,搞好产业配套,形成集群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各城镇按照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相互依存和关联的要求,主动承接中心城市辐射,积极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协作配套、上下游配套的相关产业。

(三)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保障体系

根据创新领域的不同,通过分类设计,采取有针对性的创新制度建设,完善中心城市创新制度保障,增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领域创新制度,来营造和优化公平竞争和规范服务的创新环境,是激发中心城市创新激情和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增强要素的集聚能力,推动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

一是构建强有力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促进区域深入合作。自治区可有效介入喀什中心城市圈的顶层设计,淡化行政区边界在合作中的作用,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行为主体的目标一致,减少各城镇政府之间的合作壁垒。研究制定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合作的监督激励约束机制,明确政府合作治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应的职能、规则等。

二是设立区域合作协调机构,将区域合作范畴由目前的“对话式”方式过渡到制度性安排上。通过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通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情况,对区域重大合作事宜进行协商和决策。建立专责小组协调推进机制,就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区域创新、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社会公共事务等重要事项分别组成专责小组,具体协商和落实合作事宜。建立非政府组织联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专家、企业、居民、中介组织等主体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通过论坛、合作洽谈会等平台,共同探讨区域深层次合作问题,支持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联盟,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管理协调职能,以减少行政对经济活动的过分干预,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调整升级。

三是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引导区域向一体化整合。在自治区的指导下,以战略思维、整体理念务实推进规划率先实现一体化,引领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启动编制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重点明确区域内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合理分工、统筹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规划衔接机制,加强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切实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四是创新区域合作体制,实现利益共享。探索建立可用于党政官员政绩评价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区域政绩评价机制的创新。推进政务公开,建立行政问责制,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共同搭建区域合作政务信息网,要重点针对区域融合发展,建立专项行政问责制度,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干部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区域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建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利益分配机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