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水千山的情谊疏勒脱贫攻坚路上的
2023/4/9 来源:不详劲往一处使方能力劈山河,凝心聚气才能创新发展。东营市自对口支援疏勒县以来,不断拓宽援疆思路,创新援疆方式,丰富援疆内涵,以“组团式”医疗援疆、教育援疆、文化润疆,打造民族团结工程、民心工程,真正做到见水平、见情谊、更见精神,促进两地交流交往交融,增进了鲁疆兄弟情谊。
千万里鲁疆一家亲。东营市坚持“留下带不走的骨干队伍”理念,一批接着一批来,一年接着一年干,变“输血”为主到“造血”为主,实现“人才顶岗”向“人才帮带”转变,从“单兵突击”转向“团队作战”,从“骑车带人”转为“教人骑车”和“自己骑车”。
如同大漠里那一棵棵倔强的胡杨,东营援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满腔的热情和责任担当,扑下身子,扎根戈壁,把新疆疏勒当故乡,把边疆人民当亲人,创新“组团式”援疆模式,打造“组团式”援疆的东营样板,把先进思想理念和技术方法源源不断地永久“种”在疏勒,不断提高当地医疗教育水平,交上了一份份令边疆人民满意、让家乡群众认可的时代答卷。
齐心共栽健康树
医疗卫生援疆是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南疆地区,是直接服务于南疆基层群众,改善民生、温暖民心的民生工程。
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和庄严的使命,由院长、副院长及10多个临床科室主任组成的东营市第九批中期轮换医疗队入疆后,深入科室一线广泛调研,一致认为医院技术力量薄弱需要援助是一方面,管理力量薄弱更是问题的源头所在。
对症下药。“管理先行到位,牵住牛鼻子;制度伴驾随行,扬起牛鞭子;技术帮扶随后跟上,抬起牛蹄子。”医院院长吴锋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他所说,“组团式”援疆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应该是管理与技术帮扶并举,以管理帮扶夯实基础,以核心制度执行作为保障,以技术帮扶为促进手段,医院的自身发展能力,在制度建设、人才梯队建设、学科建设、文化建设方面齐头并进。
时不我待。明确发展思路、科学建章立制、培育健康文化、传授理念技术、举办学术活动、开展各类培训……如今,在医院,20多位操着山东口音的“白衣来客”,通过“融合式管理”和“植入式帮扶”的组团援疆新模式,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妙手仁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润泽新疆各族群众。
“医院现在风气正了,制度顺了,人好管了,干劲当然更足了。”医院很多中层管理人员深有感触地说。医院带来规范科学的管理理念,生成的活力在工作中逐级逐层融合,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医院持续发展、自我发展的无穷内动力。
这里有一组数据:年9月至年6月,开放床位同比增长85%,门诊人次同比增长%,急诊人次同比增长40.5%,手术台次同比增长71.4%,出院人次同比增长45.5%,转诊率同比降低%,转诊病人医疗支出同比降低.6%,总收入同比增长.7%。这组数据是东营援疆医疗团队进入医院前后的一个对比。数据最枯燥,但也最有直接说服力,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医院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等全方位的跨越式提升。
“要是没有周主任和急救中心的医生护士,就没有我妈妈的生命,我就再也没有妈妈了!”刚刚从重症医学科转到普通病房的患者古丽妮萨·伊米尔的女儿古丽努尔·托合提流着泪诉说着母亲生病的经过,“是援疆专家给了我们信心,在病情最重的时候劝我们坚持下去,是他们坚定的眼神鼓励了我们!”每一次查房,病人都拉着周主任的手不断地说“热合买提,热合买提(谢谢)……”。
周荣兵是东营市第九批援疆医疗队队员,他发现当地急诊流程非常不合理,在援疆团队的努力下,整合成立急救中心,打造院前——急诊——重症医学急危重症病人抢救统一管理模式,并医院支援下设立了急诊远程会诊中心,实现了24小时实时急诊远程会诊。经过整合指挥中心、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资源,疏通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各科室病房之间的梗阻环节,形成集院前急救、绿色通道、急诊远程会诊、急诊抢救、急诊门诊、重症监护救治、急诊药房、急诊收费和急诊住院处等功能于一体的疏勒县急救中心,为急诊病人提供一站式快捷、高效、安全的救治新模式,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在援疆医疗队的努力下,医院新建临床心理科、中医康复科、神经外科、泌尿科等特色科室4个,实现关节置换、颅脑手术、钬激光碎石等技术突破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更要培养一支永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医院院长吴锋说。
近一年多来,疏勒县群众口口相传,“中医康复中心来了个山东神医”。被称为“神医”的常鸿儒为此常常顾不上吃饭,因为找他看病的群众太多了,甚至有患者不远千里,从乌鲁木齐慕名而来找他看病。
如今,常主任正式收了2名疏勒徒弟,手把手传授技术。他说,要把这独特的中医疗法留下,以救助更多新疆群众。“山东专家每天都带着医生来指导我,真是解决了我不少麻烦。”正在中医康复中心做康复的热合曼江·巴图儿恢复得非常好,他与援疆医生结下了深厚友谊,“现在他们都是我的亲人。”
“正是在师父的倾囊相助下,我的医疗水平不仅提高了,科研能力也从无到有。”谈起“传帮带”的援疆医生师父邓文涛,泌尿科阿卜杜·艾尼非常开心:“通过师父手把手地带教,我现在能独立完成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肾切除等许多手术了,除了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更重要的是观念思维的转变。”
“就地造血”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已基本满足需求,但医务人员业务能力仍有不小差距,只有带动当地医疗队伍水平提升,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此,东营市卫生医疗援疆采取“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1+X师带徒”、送到支援省市进修深造等方式,培养当地医疗卫生人才。两年多来,已有30名医疗援疆专家与近60名跟学学员签订培养计划,选派50余名当地业务骨医院挂职学习,业务专场学习20多场次,累计培训医务人员近人次。
“以前我们病了要到县里甚至到喀什市看病,路远花销也大。”不久前,在洋大曼乡卫生院,60多岁的患者玉苏普·艾提力江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接受了山东医生的会诊,他告诉记者,“现在不用出乡,医院的医生帮我们看病了。”东营援疆医疗团队建成的洋大曼乡远程诊断会诊中心,把县级资源下沉,实现了由县到乡的一体化互联网式帮扶。据了解,援疆医疗队精准使用援疆资金,投入万元建立了远程会诊培训中心,医院及医院,下联各乡镇卫生院,投入援疆资金万元建立疏勒县区域影像诊断会诊中心,联通14乡镇,阅片量每日达千张以上,实现了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对于全民体检及结核病筛查意义重大。随着互联网+医疗服务理念的践行,在疏勒县境内逐渐实现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格局。
如今,东营援疆医疗团队已把新疆作为第二故乡,与民族群众齐心相依,将真情融入当地。根据制定的三年发展规划,他们去年顺利完成了“”工程,建设并运行中医康复中心、急救中心;新建临床心理科,填医院学科空白;发展特色科室眼科,目前能独立完成白内障手术。今年将着力实施“”工程,即打造9大中心,发展8个重点学科,为职工办好5件实事……“援疆,就要忠诚奉献担当,要留下点什么”医院副院长代立新如是说。
聚时如火散是星
当援疆医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时,每天下午,在距离医院几百米远的疏勒县第二小学,也有一批山东援疆人正忙得不亦乐乎。
一场别开生面的师徒讨论会正在援疆教师工作室准时举行,10多名各学科的山东援疆教师和他们所带的本地教师徒弟就如何开展好教学工作开展讨论,语文老师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美术教师论儿童画创作、英语教师话口语锻炼,体育老师说兴趣班开设……全学科“全托式”组团教育援疆成为这所小学最大的办学优势,如何让孩子们更加快乐高效地学习是他们一起努力的目标。
疏勒县第二小学是山东教育援疆的新亮点,组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导师团”,做到从学校校长到任课教师各岗位都有援疆教师示范引领,形成了全学科“全托式”“组团式”援疆,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习字书法的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前教育援疆可能会选择重点学科教师参与,而这一批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还有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就是要把山东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带到疏勒,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东营援疆干部李志福介绍说。
援疆助脱贫,长远在教育。传统的“分散式”布局,“撒芝麻盐”式的支教模式,主要靠援疆教师个人能力来帮扶受援地教师,总处于“顶岗”状态,教学效果不明显,其局限性自然不言而喻。东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后,结合疏勒县实际和教育现状,围绕如何教育组团援疆进行了认真探索,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全托式”组团、“业务托管”式组团、“统筹管理”组团等组团教育援疆新模式,收获了初步成效。
“聚”在一起时的援疆教师们就像一团熊熊烈火,众志成城、时不我待地改变着当地教育落后现状,当他们“散”到各个学科岗位上后,又会如同满天繁星,光芒时刻照耀和感染着周边的人。
“爱国、和谐、尚美、博学”八个大字和“疏勒县东营第二希望小学”校名一起印制在教学楼的正上方,侧方“山东援建”四个大字见证着鲁喀之间的友谊,来自山东的10名各学科教师和百余名本地教师组成了这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疏勒县东营第二希望小学是东营市全额援建的项目,年秋季第一次对外招生。在疏勒县东营第二希望小学实施“统筹管理”组团,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研室主任、总务处主任、电教处主任全部由援疆教师担任,形成“山东理念”下的管理合力,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每天下午,都会有不同班级的学生身着汉服,来到传统文化教室,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文学诗篇,练习书写方方正正的毛笔字;从一开始读不懂,到文意烂熟于心,从一开始连笔都不会拿,到慢慢地学会写不同的字体。“这是援疆教师给我们带来的理念,让孩子从小就传习中华传统文化,铭记师恩;此外,还开设了航模、舞蹈、轮滑、书法、演讲、写作、音乐、足球等10多种兴趣班,我们从援疆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学校校长董晔说,她在疏勒从事小学教育10余年,这是她第一次到一个完全新建的学校教书,正从一点一滴向援疆教师学习。
一提起八一中学的“山东班”,在疏勒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疏勒县八一中学实施“业务托管”组团,设立了6个由援疆教师全面负责的“山东班”。山东班的教师是由派出单位严格按照要求精挑细选的业务骨干组成。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开门授课”制度,当地教师可随时推门听取优质课。山东班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骨干教师培养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力争做到“输血与造血并重”。山东教师通过示范课、听评课、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和途径,采取一对多的方式对八一中学教师的各方面进行培训,还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与八一中学青年教师们签订师徒帮带协议,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每一学科都能培养出自己的学科教学能手,继而成为八一中学本校学科带头人。
第九批教育援疆人才到位后,“传帮带”成为教育援疆的高频词,疏勒县各学校纷纷成立了“红石榴工作室”、“援疆教师工作室”、“青蓝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一批工作室,不仅带活了当地的教师队伍,还将山东后方的资源利用到学校建设上,让一批批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成长起来。“现在‘输血’变成了‘造血’,实现了‘人才顶岗’向‘人才帮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援疆人才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和智力援疆项目的助推作用,为当地陪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李志福说。
与此同时,东营市对教育援疆资金的投入力度更是决不“含糊”。近三年教育援疆资金共计2.04亿元,投资1.亿元建设牙甫泉镇中学、塔孜洪乡中学、罕南力克镇中学和英尔力克乡中学等4所寄宿制学校;投资万元建成东营第二希望小学、第四幼儿园;投资万元建设国学课堂5处、高标准录播教室3个、电子阅览室3个,完善高考考点2处,对实验学校、八一中学、第二幼儿园、巴仁乡等11处中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和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整合优化了全县信息化平台,极大改善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连续三年,每年投资万元,按每人每年元的标准,用于资助疏勒县在内地就读大学生,资助大学生1名。
两年多来,山东内地学校与疏勒县各学校签订结对交流协议30份,覆盖疏勒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教育局所有层面。“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安排疏勒县84名教师到山东各地开展结对互访,陆续接受山东各地47名专家开展送教讲学、管理交流活动,0余人次参与活动。为提高国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两年选派了63名教师参加为期一年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国语教师培训班,选派了64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教研员、各级管理干部前往山东省接受为期3个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疏勒县教师专业素质,开阔了教师眼界……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东营市“组团式”援疆正在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援疆人用真心换真情,用赤诚赢信赖,为疏勒脱贫攻坚贡献着“东营力量”。
援疆在继续,逐梦在沙漠绿洲!
(周广学赵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