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访谈原红为每一座宝藏配一把教育
2022/11/15 来源:不详年,她首登讲台,下定决心做一名好教师,此后30余年,坚守“教育是一种情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信念,保持着对教育的热爱。她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教育者的使命在于寻找到“钥匙”。
她坚持教科研,“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绝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她所获荣誉众多,但更为人们所称颂的,是她凭借问题导向、凝聚人心和大道至简,“薄弱学校”得以“化腐朽为神奇”,学校及当地教育的质量、口碑和影响力皆得到了有效提升。
她坚持尊重、重构和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四维十二观”等。她提倡“用教育做管理,不用管理办教育”,认为校长应该立足教育教学本质,反思教育初心,探索新时代教育的内涵,创新实践,激扬生命,为国育才。
她是原红。她说:“我就是为教育而生的”。
谈选择:下定决心做一名好教师
“为教育而生”的原红,最初并不想做教师。
年,原本生活在城里、有着非农户口的原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平度市蓼兰中心中学做教师。念及城市里相对优渥的生活,再看看中学困苦的环境,当时的原红只有一个想法:“我不想当教师,我家又不是那儿的。”
这导致她第一次站上讲台时非常不适应。“我站在讲台上面对下面四五十个孩子,不知道要说什么,我找不到感觉”。找不到“感觉”的原红走出班门,想看看别的班级班主任老师怎么讲,但听到的却是老师们说的“你这个要……那个不应该……”
回到班级,她再看看台下坐着的孩子,他们大多脏兮兮的,抹着鼻子,眼睛往上看着她,原红的眼睛湿润了。“老师越不发话,他们越紧张。那一瞬间,我觉得孩子们好可怜,家长把这五十多个孩子交到我的手里,我做不好的话,三年之后,他们能干什么?”
三十多年过去,每每回想起第一次登上讲台的那种感觉,原红依旧感触非常强烈和鲜明:“我不能因为愿意干或不愿意干,就不管孩子们,他们怎么办?从小我家条件那么好,但这些孩子们,要是不上学,上不好学,就都回家种地去了,养猪去了,这不行!”为人师者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这种责任,被原红总结为一种教育情怀——一种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当时我就决定了要好好做一名老师。”
在原红最早的认知里,好好做一名老师的根本在于走科研之路。在蓼兰中心中学工作的6年间,原红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两届学生大小考试、中考均全镇第一,所带班级获得“青岛市优秀班集体”。与此同时,她还积极课改,所创造的英语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在全市推广;胶片叠加式情境创设法在青岛市推广。她参加青岛市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撰写的论文多篇发表或获奖。
直到今天,她依旧坚定地走着教科研之路:“一定要俯瞰你的教育教学,才能找到自己的办法,要不然那么多的事儿、到底什么
该干、什么不该干、哪个事要干到什么程度,是不清楚的。”
得益于对教科研的不断深入,年,原红被评为平度市初中英语学科带头人并被调到平度一中,进了城。“平度一中是在整个山东都非常有名的一所学校。因为我是代表初中最高水平上来的,所以到了高中之后,我就自我加压,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站住脚,要把高中的教学再研究好。”
原红给自己制定了三个“三年规划”:第一个三年规划是做一名合格的高中老师,“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调动而影响孩子们的英语成绩,我要让我教的英语也成为平度一中的优势学科,成为孩子们高考的贡献学科。”第二个三年规划是参加学科竞赛,成为高中英语教学带头人。第三个三年规划是搞研究、写论文,争做“特级教师”。
按照这样的路径,原红很快实现了自己设定的前两个三年规划。
“很遗憾第三个三年规划至今没有实现。”年,学校动员原红参与干部答辩。“其实我那时候真的不想做中层,一是因为在高中做管理工作很费时间和精力;二是我这个人自带使命感,一旦做了中层,我会全力以赴,我的特级教师梦很难实现。”
在平度一中,原红带的第一届高中班级(届),42人考上本科,诞生了一个平度市文科状元,创造了平度一中文科班升学历史。此后的一届,原红所带班级再次诞生平度市文科状元。
年,原红响应号召,带着对教科研的创新与理解前往南疆疏勒县八一中学做校长助理,负责课程改革。在原红的努力下,短短八个月的时间,疏勒县八一中学就成为南疆课改示范校,课改效果明显,年多名学生考入内高班、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名校。
这次经历,是原红第一次以一个校长的身份宏观规划教学、带头实践教改。“当校长、当老师你一定要明白教学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科学规划,走教科研之路,大胆实践,创新开拓,这样就能把大家引领到事半功倍的高层次上。”
“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绝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原红的座右铭。她执着于教科研,她说:“无论是当干部,还是当校长,一定要抓教科研。不抓教科研,只抓教学常规,徘徊在术的层面,永远达不成形而上的效益,随着教师年龄越来越大,精力体力越来越不济,教师会越教越累,职业倦怠感会越来越强。智慧不能与日俱增,教学成绩每况愈下,孩子们的发展被动消极也就可想而知。”
谈评价:用教育做管理,不能用管理办教育
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原红以及青岛三十一中学校领导班子立即以此开展了课题研究。
“这个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得非常好,从上而下从国家的层面的推进,是我们办教育的方向,是评价导向,必然是一个指引。”
“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才的培养,社会用人的机制,确实需要立足于人的发展、人的综合素养选择我们本专业、本行业需要的人。对于教师,要有德,有信仰,才能去讲信仰。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那种德育教育。”在谈到研究课题时,原红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在前,就注定教师要做的事情是先要育人,得眼里有学生,有生命。不是去育分,不是单纯为了刷题考学,提高考试技能。”
“办教育一定是要立足于教育本身的规律,要用教育做管理,不能用管理办教育。”年10月27日,青岛三十一中立新课题《新时代评价导向下的初中教学改革行动研究》开题,并确认了课题主要包含的三个方面内容: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做滴灌式的德育、建立多彩课程体系。
一是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原红一再强调,师魂的要点在于真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以师魂对老师提要求,端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向。
师德的关键则是端正教师的意识,重构老师的意识形态,明白立德树人是初心和使命,勇于担当。“身为教师就得有坚定的信仰,信仰社会主义制度,唯此才能施教,教师有灵魂,有素养,有道德,有家德,有师德,有功德......所有的这些老师都得具备,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样子,老师有这些东西,自内而外散发的就是正能量,就是我们学生未来需要的正确的三观。老师没有师德,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肯定不足以培养孩子。”
再以“师能”——教师的能力为例。在原红看来,教师一旦站在讲台上,就应该有站讲台的资本,必须是内行,既能胜任教学任务,还要能把学科教学当中的学科育人做到位。“真正的教育,是用教育智慧发现、引导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老师得有师能,孩子出现任何的问题,都能够去调整、改变,让他具备未来他所需要的能力。这是老师的本分。”
在原红看来,教师不要也不可能希望孩子什么毛病都没有,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完美的生命,教师的意义在于用正确的三观给他们注入灵魂,藉由掌握的各种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智慧引导孩子走“正路”,学习人生中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技巧,以及未来需要的创新思维等。
“师魂、师德、师能,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老师从这些方面来完善提升自我,‘打铁还需自身硬’,具备这些东西,才能在学生出现任何状况的时候,都有应对的办法并且能够科学地引导,让学生成长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人们需要的样子。”
二是做“滴灌式的教育”。这其中的要点在于“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具体而言,是综合学校工作的所有教职员工,包括物业、餐厅、大门保安等,结合校外资源,形成家校社联动机制,让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个人都承载教育的职责,滴灌每一个个体,对每一个孩子负责。
“青岛三十一中采用‘大包’思路,创造地施行“导师制”,学校为全校个学生配备了“导师”(通常一个导师对应五六个学生):导师们用“金日有约”的方式,积极工作,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大包”即包思想、包策略、包变化、包发展、包出路、包家校合作。”“金日有约”即周一到周五的大课间、饭前饭后、早到校等闲暇时间,导师们约好孩子们在运动场、长廊等各处“师生面对面”导师们或指导学业,或生涯规划,或思想引导,或就某些观点进行沟通交流,或导师循循善诱,或孩子洗耳恭听,或师生侃侃而谈。
此外,学校还注重发挥家长的力量,联动三级家委会等,确保“每一棵庄稼都滴入水”。
三是多彩的课程体系建立。除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还不断更新课程体系,通过STEAM课程体系致力于跨学科、融学科、超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如何助力老师们建立跨学科的意识,从而能够找准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
学校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方式,抓好12个学校干部(4个校级、8个中层)。开学伊始,每一个领导干部便需要拿回去一整套初中教材,试着消化内容、实现“触类旁通”。在每周四下午的常态化教师会上,教研组长或组里的骨干教师会上台进行十分钟的“微习惯”讲课渗透,就学科概念建立、知识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讲解、能力构建等建立内在的学科对接,实现知识融会贯通。此外,还在每周四上午的干部会议上,用45分钟对12个学校干部(4个校级、8个中层)进行学科知识渗透。
“我们用活动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活力,我们称之为要激发每一个孩子生命活动,为每一名孩子安装生命永动机。”学校构建了大中小微四个种类的活动课程。其中,班级和班级之间的称为大型活动。主要用于包括“朗读者”——班级背诵、“经典永流传”——说唱经典、传统、文化,以及背诵大赛、“三歌大赛”(国歌、红歌、校歌)、校园集体舞比赛等,培养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也增加了班级向心力、凝聚力。这其中,“三歌大赛”与“办有声的校园”一脉相承,使得校园有朗朗的读书声、有嘹亮的歌声。
微型活动的举办,则以“校园吉尼斯认证”为经典。“在这个活动的过程里面,我们主导和提倡的是学习以外的,不要单纯地报学习,不要只谈学习,因为我们是要为每个孩子安装生命的永动机。”包括“花样跳绳”等在内的认证为学校增添了色彩,也给孩子们增加了自信。事实证明,微活动还是转化学困生的一个“杠杆”。
“我觉得,一个孩子接受初中段的教育,这三年不仅仅为了中考,要给他奠基一生。我们用活动课程来激发每一个孩子生命活力,给每个孩子安上生命永动机,让他不再觉得我反正学习不好,上课只能趴着睡觉,要让每个孩子都非常阳光。”先教育后教学,先习惯后质量,重素养不唯知识,重发展不唯分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理念落地生根,带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新格局。
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年,青岛三十一中只有67名学生考上公立普通高中,公办普高升学率为20.6%。年,公办普高升学率达到了44.2%,年名学生升入公办普高,公办普高升学率提升到55.4%。
谈“大道”:关键是尊重、重构和创新
让每一个孩子自信、阳光,为每一个孩子安装生命永动机,这种想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原红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她特别注重孩子生命状态的改变。
来到青岛三十一中前,原红担任过一所村办中学张家坊中学和一所镇办中学南村中学两所薄弱学校校长,都化腐朽为神奇,于危机中找生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很快终结、扭转了局面。问及薄弱学校治理最大的困难及关键,原红认为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要问题导向,要时刻凝聚人心,且坚持“大道至简”。“我们要改变它,要创新、创造,不能搞得很复杂、麻烦,不能让老师们觉得那是专家要干的事儿,要事事做得很简单。”
以面临乡镇撤并境况的张家坊中学为例。面对剩下的个学生和47个老师,老百姓投诉上访,原红敏锐地抓住了主要诉求,即学校首先要满足并完成教育任务,要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优质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学上得好,能升上城里的优质高中,能天天快快乐乐、安安全全地去上学。基于老师、学生颓废不已、希望缺失、多年没考上学等“问题”,原红采用了“唤醒之道”,提出“让每一个生命都舒展”,反复跟师生强调对形势好的一面,不因为撤并或办学条件受限就放弃积极主动地追求。
再以南村中学的师生矛盾为例,面对学校校内和校外教育对话机制的缺失以及严重事故下真实情感的缺失,原红确定了“推倒围墙办教育”的理念,致力于引导学校办有温度的教育,老师传有营养的知识,学生做有素养的学生。
“教育的大道大家都清楚,可是每个学校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学校情况来设定学校的发展,进行宏观规划。”在原红看来,一个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就是其规划、决策、执行落地的能力。“面对一所学校,一个校长的判断、发现、决策是核心,它就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关键是基于校情、围绕校情,然后再确定学校工作的切入点。”
原红用“尊重”“重构”“创新”三个关键词来定义校长工作,并依靠不断的体悟和感知强化这一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梳理和运用。
“我觉得第一个词应该是尊重,尊重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规律,尊重老师,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要尊重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长。”原红视每个人为一座宝藏,并要求自己做一个智慧的人,能够掌握开启宝藏的钥匙。“首先要坚定地相信,这个生命既然存在,一定有他存在的空间和道理,我要找到他存在的魂。”
“第二就是重构,我们当校长的,理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原红从教学和管理两个层面解释了这种重构。她认为,校长在教学上一定要是一个首席教师,得懂教学,理应发现教育教学管理文化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重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
而在管理上,校长则应该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奔跑,要有情怀,对大家有引领的作用。原红形成了“四维十二观”这一自创性的观点。
何谓“四维十二观”?
“四维”,指教育、教学、管理和文化四个维度,意味着一年四季;“十二观”指的是教育观、工作观、德育观、教学观、课程观、教材观、课堂观、学生观、教师观、家长观、资源观和评价观。对应着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四维十二观’目的在于引领教师重构职业价值观,做到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分每秒,都能实施真正的教育,做到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尊重生命、育化生命、发展生命,成就学生,升华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最有效的方式。”因为有创新,原红和青岛三十一中的老师们饶有兴致地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这四件教师一辈子都要做的主业干得兴致勃勃,很多有心得的教师甚至给自己立下规矩,不简单下载课件、不改造不使用网络资源,不吃别人嚼过的馍。
“创新特别重要,任何事儿都是要这样。跟别人做的不一样,跟昨天做的不一样,跟上次做的不一样,创新会激发所有人,不管年老年少都会寻找突破点,干得轻松愉快,做得有成效,”原红如是说。
原红说:“我现在还上课,我的课教得很好。”她自信,教学自信,管理也自信。她的自信源于对教育最真实的喜爱,源于她做教师那刻起“我要做一名好老师”的情怀,也源于30多年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决定要好好当老师的时候,我觉得我特别适合当老师,我喜欢每一个孩子,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孩子在我看来是讨厌的,无论多么顽劣。”
也正因此,她不觉疲惫,且从未感受过压力。“我特别赞成国家说的‘危机中的新机遇’,危机不是危险、危机,它是偏正词,重要的是‘机’,我们要化危为机,要在危机当中找新机,定好位之后,就会找到工作的空间和教育的机会,去做进而促成一个最终很好的结果。”
不论是做教师的原红,还是做校长的原红,她总能在危机中找到新机,在突破中不断创新,也总能带给身边的人们无限的能量,用自己的能量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生命。
人物介绍:原红,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尝试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第二批齐鲁名校长,齐鲁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鲁东大学基础教育特聘研究员,青岛市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青岛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青岛市教学能手,喀什地区优秀援疆干部,平度市高级校长,平度市首届名校长,平度市中小学校长理论培训专家,教育《教育家》杂志年第八期封面人物。自年12月担任初中学校校长,历经三所学校:一所村办初中校,一所镇级初中校,一所青岛市内初中校。年2月初被李沧区人才引进,担任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