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疏勒流域内的游牧民族,他们曾横扫欧

2023/5/23 来源:不详

引言

秦汉以前,疏勒河流域有广袤的土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游牧民族驻牧的天堂。高亢的牧歌,飞扬的马鞭,欢腾的牧群,游牧者自由地享受着上天的眷顾与恩赐。先后有羌人、乌孙人、月氏人、匈奴人等游牧部落交替占据这里,他们逐水草而居,随季节迁徙,或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或兵戈相向,相互攻伐,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明,在这一区域早期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西方牧羊者-羌人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即“羌”。是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

羌人早期曾长期游牧于新疆天山以南、河西走廊沿祁连山一带至今天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北部及陕西西部广大地域范围内,后在北方其他游牧民族挤压下,逐渐退出河西走廊,南迁至今甘肃南部、四川、青海及西藏东南部一带。

汉晋时期,羌人活动于陕、甘、青、晋、川、滇、新等广大地区。西汉初年,匈奴攻取河西走廊,与羌人毗邻,常与匈奴侵扰汉境。汉朝采取分化、瓦解与迁徙移民等措施,分而治之。东汉时期,羌人也时常发动反汉活动,并建立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羌人在西北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羌人在与汉族接触与交流过程中,逐渐汉化,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羌人创造出的灿烂的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在甘肃、青海、四川北部等地,考古发掘出大量与羌人有关的文物资料,显示出羌人文化的悠久与深厚。酒泉、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有些人物像羌人形象。

著名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最早开凿于羌人建立的后秦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甘肃境内的众多石窟,多开凿于这一时期,其中反映羌人文化的壁画、塑像也很多。

青铜文化的创造者-乌孙人

乌孙人最早在玉门、瓜州、敦煌至天山以东一带活动,属游牧民族。

乌孙人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即在张掖与敦煌之间有自己的政权。后来被月氏人赶走,投奔匈奴,居留西域。到猎骄靡时期,为替父王和民族报仇雪恨,他向匈奴借兵,长途跋涉,到月氏人的新居住地伊犁河畔,打败并赶月氏人,并定居在伊犁河流域。汉初,乌孙脱离匈奴的羁绊,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乌孙国,成为中亚强国之一,并成为与汉朝通婚的西域属国,后迁居中亚地区,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渐渐失其踪迹。

关于乌孙人的文化,史籍记载很少,而且都是西迁以后的文化习俗。有些习俗是有历史继承性的,如“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20世纪5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在玉门一带发现骟马文化遗存与我国古籍所载的难兜靡时期乌孙在河西活动的地区特征相吻合。

考古学家在骟马城遗址中发现众多陶器。出土陶器为夹沙红褐色平底器,制作粗糙,多为素面,小件较多。还有部分青铜器如铜麋鹿(即四不像)、兔面纹马面铜当卢、铜鸟首纹短镰,铜鎏金带钩、铲形铜饰件、镂空双马对咬铜饰牌等,显示出草原文化特色,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今敦煌南湖古董滩和瓜州双塔水库等地,还出土过这一时期大量的石刀、石斧等乌孙民族的遗物。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搬运夫”-粟特人

粟特人是世代繁衍聚居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一个古伊朗民族。粟特人最初是以游走不定的经商形式进入中国境内的,后来逐渐定居。8世纪初,有一小部分人迁居敦煌,被安置在城东从化乡,建立了自己的城堡和祆庙。

随着敦煌卷子研究的深入和大量的考古资料面世,我们大致可以确定粟特人在中国内地活动的主要路线及居留地点。自天山往东,伊吾(今新疆哈密)曾经有粟特人控制的七城之地,贞观四年(公元年)其首领投降唐朝,唐朝在此设立伊州。

敦煌,是西域进入中原的咽喉要地,粟特人非常多,敦煌十三乡之一的从化乡,就是专为安置粟特人而设立的,是自治性很强的粟特聚居地。疏勒河流域的瓜州常乐、酒泉肃州也云集了很多粟特大族。

粟特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粟特人在中亚国际商路上充当中介,他们以经营国际贸易而著称,向东、向西都走得很远,足迹遍及西亚、中亚、印度、天山南北、河西走廊,一直到长安、洛阳、河北、江南等地。

粟特人的习惯以及文化,随着粟特人的经商活动,传播到他们足迹所到的广大地域,并与当地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对传入地区的文化,也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粟特人的东迁和进入中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的经商和政治活动,带动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促进了东方社会的巨大变化。粟特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贵霜王国的建立者-月氏人

月氏是羌族的一支,主要在疏勒河流域敦煌以东至乌鞘岭的广大地区游牧,随畜迁移,与匈奴同俗。秦汉之际进入奴隶社会,月氏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形,成为一支势力较大的民族,一度独占疏勒河流域,甚至扩张到东至陇右、西到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天山东部地区。当时匈奴迫于东西受敌,头曼单于为缓和与月氏的矛盾,曾将太子冒顿送到月氏为人质。后来,冒顿从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单于。

汉文帝前元四年,冒顿单于派遣右贤王向河西地区的月氏发动进攻,大获全胜,迫使月氏由原住地河西走廊转移,一分为二。其西迁中亚者,史称大月氏,逐渐征服当地各希腊、印度势力,建立了著名的贵霜帝国;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史称小月氏。

匈奴赶走月氏后,乌孙驻守河西,乌孙的部落首领昆莫乘机扩充自己的实力,秣马厉兵,训练士卒,有武装之士数万人。汉武帝元朔三年,昆莫为报月氏杀父之仇,向匈奴老上单于请求进攻月氏。匈奴、乌孙联合发动对月氏的袭击,月氏战败,月氏王被杀,匈奴将其头盖骨作为饮器,迫使月氏跋涉数千里到沩水(阿姆河)流域的大夏(今俄罗斯南部和阿富汗等地)定居。

公元1世纪,这支曾在疏勒河流域繁衍生息的月氏民族,在中亚建立贵霜帝国,成为公元1至3世纪中亚地区的强大国家,与当时的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东汉帝国并驾齐驱。他们把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印度文化、中华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犍陀罗艺术风格。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它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沙井文化是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疏勒河流域的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月氏人的文化状况。这一时期的月氏人,已经能够生产铁锛、铲、犁、锸、矛、刀、剑等生产工具和武器。

横扫欧亚大陆的扩张者-匈奴人

匈奴民族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大约在战国时期),分散游牧于阴山、河套地区(今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一带),到公元前3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个叫头曼的首领。头曼在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基础上,逐渐把各部落统一起来,自称单于,初步形成匈奴政权。

特别是在冒顿、老上、军臣三个单于时期(前年一前年),匈奴人不断向外扩张,把领土扩张到蒙古高原、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匈奴人还不断南下,侵扰汉朝边境。公元前年,匈奴围汉高祖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此后数百年间,汉、匈之间战事时断时续。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46年),匈奴由于内部纷争,分裂成两部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迁至五原郡,受到汉朝的全面支持和保护,得到休养生息,人口和经济得到大发展,并继续向山西、宁夏、甘肃、陕西发展,为十六国时期四个匈奴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北匈奴退居漠北和西域北部。

公元91年,东汉出兵配合南匈奴把北匈奴赶走,北匈奴西逃,先后到乌孙、康居、奄蔡(阿兰),这些地方成为后来北匈奴人进攻欧洲的基地。匈奴人在其民族发展演变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不断迁徙,横扫欧亚大陆,改变了世界民族的分布格局。

从公元年开始,匈奴人从奄蔡出发,先后打败黑海北部的东哥特人与西哥特人、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引起欧洲民族大迁徙,从东部逃到西部,促使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并多次打败东罗马军队,两次进军西罗马。匈奴人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建立起东到咸海,西到莱茵河甚至大西洋,南到意大利北部,北到波罗的海的强大帝国。

公元年,被称为“一切蛮族和文明民族的伟大君主”的匈奴人首领阿提拉去世,匈奴帝国迅速瓦解。匈奴人逐渐融入欧洲民族中,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在与汉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匈奴族文化、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很多匈奴人南迁,与汉人杂居,逐渐由游牧而趋于定居,发展农业经济,并建立自己的城堡。

结语

年、年和年,敦煌祁家湾、新店台(佛爷庙)先后发掘出多座西晋、五凉时期的墓葬。其中,有匈奴族建立的北凉政权时期的墓葬,他们与汉政权统治之下的墓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